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9:56 点击次数:61
Chanel、Dior接连换将,预示时尚产业集体转型?
巴黎时装周刚结束,奢侈品行业的震荡却远未停歇。Dior突然宣布让40岁的英国设计师Jonathan Anderson同时掌管女装、男装和高定系列,这个决定直接把设计师年工作量推到18个系列的新高度。要知道,连以"工作狂"著称的老佛爷Karl Lagerfeld都没敢挑战这个数字。更戏剧性的是,Chanel几乎在同一时间敲定Matthieu Blazy接任创意总监,这位BV前掌门人带着他的"伪牛仔裤"皮革单品空降香奈儿工坊。
这两个看似独立的人事变动,像极了奢侈品行业集体打出的一张"安全牌"。当Dior的Book Tote手袋销量开始走下坡路,当Chanel经典款被年轻人吐槽"太奶奶辈审美",资本市场的焦虑终于传导到设计室。Anderson在Loewe玩出名堂的"文化整合术"——艺术展览+工艺奖项的组合拳,Blazy在BV首创的"细节暴击"策略(比如那件需要12道印染工序的格纹牛仔衣),突然就成了破解增长难题的密码。
但这份焦虑正在制造新的困境。Dior内部会议透露,Anderson需要同时管理400人的高定团队,而他惯常的"亲力亲为"工作模式,很可能把设计室变成24小时运转的流水线。Chanel倒是学聪明了,直接从Maison Margiela挖来高定总监Andrew Heather给Blazy打辅助。这种"拆东墙补西墙"的操作,倒是揭开了奢侈品行业人才争夺战的真实面貌。
设计室的硝烟已经蔓延到销售终端。Gucci前车之鉴就在眼前——Alessandro Michele当年天马行空的设计确实让年销售额突破百亿欧元,但单一美学疲劳期来得比想象中更快。现在Dior的成衣系列开始出现库存积压,Chanel则面临更扎心的拷问:"经典款还能卖多少年?"
这场人事地震背后,藏着奢侈品行业最根本的矛盾:既要维持"老古董"的逼格,又要跟上Z世代的节奏。Anderson的破局思路是把Loewe变成艺术策展平台,Blazy则擅长把传统工艺包装成社交货币。但这些招数在短视频时代能撑多久?毕竟现在连爱马仕都在研究怎么让柏金包上热搜。
说到底,这波换帅潮更像是传统奢侈品牌的"自救实验"。当Anderson在Loewe搞的"工匠奖"能吸引百万流量,当Blazy的皮革牛仔衣成为ins打卡标配,资本市场就认定找到了解药。但问题是,这种文化营销能持续多久?毕竟Dior的财报显示,光是维持现有设计团队每年就要烧掉2.3亿欧元。
新上任的两位掌门人现在站在同个起跑线:Anderson需要证明自己不是在重复Loewe的成功剧本,Blazy则必须打破"离开BV就失灵"的魔咒。更残酷的考验来自外部——快时尚品牌正以每周上新的速度蚕食市场,二手奢侈品平台让经典款变得不再稀缺,而元宇宙里的虚拟高定已经卖出天价。
或许这正是奢侈品行业最危险的时刻。当Dior把宝押在一个40岁设计师身上,当Chanel赌定工艺革新能打开新局面,他们其实都在试探同一个问题:在注意力经济主导的时代,百年老店该用文化沉淀对抗潮流更迭,还是该主动拥抱即时传播效应?这个问题的答案,可能就藏在明年春夏系列的秀场里。你们觉得,这场豪赌赢面有多大?